寫作的理由

本文最後更新於:2024年8月28日 下午

看了文章列表,才發現四年前也寫過對寫作的想法的文章:寫作這件事,不過那篇是用來回顧過往的寫作形式,對於開始寫作的理由倒是沒怎麼提及。恰好最近看到胡程維的部落格更新了〈我為何寫作〉這篇文章,大受啟發而開始反思自己寫作的緣由,因為不想忘記,於是就記錄下來。

停止內耗

我的內耗流程大致上是這樣的,首先是日常浮現的自我反省,再來擔憂自己的行為會不會招人厭惡,接著嚴重點就會開始自我價值審判,最後導出我真沒用的詭異結論,並且因此感到沮喪或焦慮。有時冷靜一想,這一切的源頭其實都不是外在環境的反饋,而是來自我的個人解讀,後來發現寫作就是個打斷內耗循環的方法。

大概從三年前,我開始了睡前寫日記的計畫,雖然沒有像感恩日記或是反省日記那麼規矩的形式,但隨意把一天的悲傷、恐懼和憤怒焦慮等情緒付諸文字後,我發現那些本來模糊的負面字眼化為實體,可以隔一段距離觀察他們時,就像在看著另一個人的情緒,我對待他們的態度就不像自我審判時那麼苛刻,似乎也比較能像心理師說的一樣,不帶責怪的接納這些屬於自己的情緒。

輸出才有認真思考的感覺

輸出和輸入同樣重要,是近幾年才越來越有感的一個觀念,果然孔老夫子說的「學而不思則罔」還是得聽進去。

其實看過非常多部落格在闡述他們寫部落格的動機時,都會提到類似的想法,只是閱讀或聽講,固然可以抓到幾個概念,但真正要說或是寫文章時,才會體認到還不夠理解,這也有點像物理學家費曼提過的理念,只有深刻思考並想通後,才有能力去向其他人傳達一個學問,反過來也可以用來確認是真懂,或是僅掌握一招半式。

其實過往求學,固然也常常聽見師長們這般提點,但駑鈍固執如我,也是在多次在空白文件前發呆與浪費時間後,終於願意開始逼自己寫文章,所以才想到要寫部落格。

至於為什麼不是單純寫筆記就好,我的看法和〈我為何寫作〉的觀點類似,寫個人筆記多半是在收集資訊與留下片段的紀錄,但寫文章則是把片段的資訊整合成脈絡的過程,同時也會去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,而能跳脫筆記的視角來看事情。

對忘記回憶的恐懼

這個倒是比較感性的原因,可能因為健康與年紀增長的關係,慢慢察覺到記憶力在下降,我不知道現狀是否是正常老去的速度,但我很明確在恐懼著,許多很在乎的人,在記憶裡只剩下模糊的面容,關於他們的名字、認識經過與聲音都在消失。

我很清楚,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記得所有事情,然而眼睜睜看著自己想不起事情,曾經抓住的事情丟失,夜裡拼命回憶但失敗時,總會一陣悵然。因此,把事情寫下來,無論是寫在日記,或是寫成一些帶著線索的文章也好,我想貪心的留住珍惜的時光,不想和過去道別。

我不會講話

我一直羨慕著反應快,能侃侃而談的人們,佩服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去理解他人的話語,並有條理地說出自己的看法。而我距離這樣的狀態,不知道還要修行幾年,光是應對平常的溝通,都能讓我的大腦進入過載狀態。

因此思考過後,我還是選擇用寫作的方式,來表達對事情的看法,因為我能夠在編輯過程中,緩慢且反覆檢視寫出的內容是否合適,也能引用許多參考資料到文章中,順便拯救那逐漸破敗的中文構句能力。

文章推薦

在這裡列出幾篇討論寫作的好處、理由、部落格寫作的文章連結,都是看過後相當認同,並且深受鼓勵的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