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辯生活圖像
前言
關於應不應該寫這篇文章,其實我想了非常久,期間可能從高中畢業就開始思考,對我來說,物理辯論競賽影響我很大,從價值觀、喜好到生涯規劃都占一部份,也帶我去看了校園外的廣大世界,正因它過於重要,要把這件事詳細但又不失真的寫出來,能不能通過自我檢視都還有問題。
另一方面,我不算是特別強的一個選手,還有很多部分做的不夠好,同時看過更多在物理、數學和英文簡報上十分出色的選手後,我認為自己與他們相距太大,實力不足以來寫物辯的事,畢竟連強者都沒有開口講他們的成果,似乎也輪不到很弱的我來說這些話。
但又想了想,如果寫下來,一方面保存逐漸忘卻的重要回憶,一方面讓以後可能參加物辯的人,看到一個關於物辯的生活紀錄,能因此減少恐懼而大膽加入的話,也許是件好事吧,假如沒有,那也無妨,就當成是自己說些故事留待日後追尋吧。
物辯人日常
TYPT的選手身分多為高中生,廣泛來說是16~18歲的學生。依據各校訓練方式和制度,物辯人的日常也可能有所差異,在此盡量在不揭露身分的條件下,描述我所經歷過的生活。
TYPT慣例在3月中舉行,而新的訓練起始則在9月開學左右,數個月的準備時間,大致可以分成實驗摸索期、寒假衝刺和密集備賽期。
實驗摸索期: 9~12月(看執行狀況)
高中生其實相當忙碌,除了每天接近10小時的上課時間,也有社團或通勤等等事務要處理,而且本校實驗室假日原則上不開放。從平日那切得零碎的時間表中,能完整作實驗的時間只剩下早自習和午休各一小時,而放學後則開放約2小時。我是沒參加補習,所以每天放學都會到實驗室報到,放學其實非常適合作實驗,因為另外兩個時段都接著上課時間,為了趕課,很難安排長時間的觀察,通常用來架設實驗裝置,或是和老師或隊友討論。原則上,段考前一週是不開放進實驗室,畢竟成績下滑是選手壓力來源之一,也容易引起家長的擔憂。
這段時期蠻常碰到實驗架設或想法推倒重來的情況,因此定期與老師報告進度非常重要,因為剛開始很容易摸不清方向,或對題目有誤解,對選手來說,壓力來源之一就是實驗進程過慢,注意,TYPT是個有時程壓力的競賽。
保險起見,隊伍中每個選手最好能各自掌握選題中的2題,因此可以再切割成第一個題目和第二個題目執行時段,這部分就看各校安排情形,我是將第一個題目執行到一個段落後,便會投入第二個題目之中,因為我們必須先看到實驗數據,才會進行物理分析或討論改進方式,如果在寒假前便完成兩個題目的實驗,就能有更多心力投入分析獲改善,或是練習比賽時的口頭表達。
寒假衝刺期: 1~2月
到這個時期,選手至少要有一個題目達到能夠當reporter的程度,通常此時會有跨校的練習賽。疫情後我不清楚,但我參賽時,放假時候便會去老師安排的跨校交流,了解對手的程度,以及練習自己的臨場反應。其實隊伍的合作和磨合通常也是此時開始,前期大家都各作各的,看著實驗進度煩惱,但TYPT不是個人賽,必須靠著團隊的合作來通過5場PF,因此需要練習怎麼為成員分工,沙盤推演各種報告情形時的人力分配。
分工方法很多,舉一種方式來說,當A同學當opponent時,常理來說會派最熟悉reporter題目的人上場,因此A同學需要全心聆聽報告,過程中將想到的問題以紙條形式,交給隊上專責製作opp簡報的人,剩下三個人手也不能閒著,可以派一個人幫忙A同學整理rep的簡報重點,另外兩個人負責幫忙A同學想問題,或是互相討論。我覺得TYPT有趣的地方,除了可以窩在實驗室以外,就是隊伍合作方式很靈活,每個隊伍都會在練習過程,漸漸找出彼此最習慣,也最有效率的工作模式。
密集備賽期: 開學~3月
開學後通常會是最忙碌的一段時期,通常整天都會待在實驗室趕進度,和修改比賽用的簡報。理想上這時候應該要完成兩個題目的實驗,但現實常是這時候還在取數據和分析,而且還得同步進行英文口說練習,所以到這個時候,才會真正體會到比賽的壓力,工作到更晚也成為一種新常態。其實我蠻喜歡這個時候,所有人的目標都是一致的,每天到實驗室都能和夥伴討論,還可以玩懲罰遊戲來增加英文練習頻率,到了要比賽的前一天晚上,看著桌上混亂放著各種實驗器材,心中五味雜陳,可能有終於結束這場試煉的釋然,也可能是對自己將要遠離這個高中生活的樂園而感到不捨,又或許是單純在為了比賽緊張,總之,所有的準備告一段落,接下來就是刺激的競賽過程了。
Check list
- 維持與指導老師或隊友的密切討論
- 學習實驗結果用圖表或表格呈現,工具選擇有excel、origin、python……
- 根據實驗性質學習相關軟體,如運動分析可用tracker,影像或光學相關可用ImageJ
- 熟悉與題目相關的高中物理,更深入可參考IYPT的refeence kit提供的文獻
- 英文口說能力,至少記熟專有名詞,總而言之多練習,必要時可寫逐字稿
- 投入時間有其必要性,每天都做實驗會是最理想的情況
- 在半年以上備賽期內,維持心情穩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