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惘。自我。使命?

東奧結束後,買了”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”這本書,結果不小心閒置在書櫃一年,這幾天翻出來讀完了。其實很多概念在其他書看過,例如”恆毅力”、”第二座山”、”刻意練習”等等,不過作者為這些概念舉出的故事,倒是讓我開始反思過去的事。

我曾經在高中時陷入低潮,本來日常充斥著物理,問低潮前的自己喜不喜歡物理,那個綁著馬尾的女孩大概會毫不猶豫地說對。但後來有個瞬間,我覺得自己再也待不下去,只想離開物理,越遠越好。誠實的說,那種心情很矛盾,一方面能感覺到自己的心理狀態已經踩到底線,另一方面也對這個厭惡情緒感到不解。最後,用了只有學生才有的長假,讓生活遠離原本的物理日常,心思轉移到生活的其他事務上,漸漸的,那種讓整個身體彷彿浸於水中的沉重感,消失了。

後來,在那次逃避的三年後,我大概知道低潮的答案了。而最能精確描述那個狀態的例子,大概就是三月的獅子中,桐山輸給島田八段後的心理獨白:哭泣,宛如浸在水中,食不知味。

其實上大學前,我很迷惘,不確定自己喜不喜歡物理,也對未知的新環境感到恐懼。我拚命地想超前大一課業,是因為害怕,不想被認為是個運氣好才考上的人,怕露出弱點,就會被質疑其實不應該錄取我,現在回憶,只想告訴那個無助的女孩,辛苦了,但還好拖著這份迷惘繼續闖,才能有大學三年的日子,儘管有歡笑、憤怒、淚水。

回到主題,我的迷惘週期可能是三年,最近又面臨這種感受,雖然多接觸故事,沒辦法立即給我有用的指引,但看過後,我覺得心裡會好過一點。在羽海野千花的蜂蜜幸運草中,有一個篇章是竹本的自我追尋之旅,作為一個迷惘老鳥,那種內心空洞的聲音其實蠻常出現的,即使知道大人們可能也走過這些路,聽了他們的答案卻不會讓我感到安心。答案啊,還是只能自己找,自己問自己,然後不再追尋答案是什麼的時候,那就是找到迷惘解答的時候了。

在旅程中,竹本遇到一群修復古寺的人們,這段對話是我覺得整部作品印象深刻的段落之一,我只列出部分有印象的部分,強烈建議看動畫或漫畫,羽海野老師的文字描寫一流。竹本知道自己是喜歡被需要的,然而,那不應該是他旅程的終點,如大師傅所說的,與其在這傻笑著,不如繼續去闖,哪怕在終點等著的不是答案,那些經歷也不會白費;而六太郎一開始的質疑,就是表示迷惘時,大人最習慣給予的回覆:那是因為太過幸福,才會有時間去迷惘;過來人進先生,則是在竹本因大師傅和六太郎的反饋而感到迷惑時,給他一段忠告: 只看地上會很緊張,但只看前面也可能跌下橋。

其實這些回覆沒有對錯,確實從大人看來,我的迷惘可能就是青春的無病呻吟,但是比起留在原地苦思、困惑,還不如親身試驗看看,闖過了也沒有遺憾,然後,就成為大人了,而進先生的話也打動了我,緊張的看每一步有無對錯,會很恐慌;但只看遙遠的目標,缺乏實際規劃也可能失敗。看到這段對話,隔著螢幕也能得到治癒,這又讓我想到三月的獅子中,零說的跨越時空的拯救。

而最近讀完的這本書,前半段多在探討休息的重要,我對這個倒是深有感觸,小時候被教導不要放過零碎時間,但我沒有想到前提,那個重要前提是動機得是自己願意,而非害怕導致。最有實感的例子,就是要求一個在期末懺悔週的大學生,一整天都不碰書,只能執行睡覺、吃飯或其他活動,這位大學生可能只會忐忑不安地度過整天。但這本書提倡的”休息”,不一定是長假,而是在艱苦或高壓中一段時間(例如五個工作天),再搭配一天或兩天的完全休息,盡可能不碰工作,讓腦子放空。對我算是個蠻有意思的新觀點。

這本書的後半,主要討論自我和使命,刺激我回憶過去的低潮,也讓我數次思考如果”這麼做會不會比較好?”。書中舉出的例子,是讓失去方向的運動員,從指導他人的使命感找回熱愛運動的感覺,有的時候會說不要為他人而活,但稍微為他人付出心力,帶來的信任感也許是個支持自己的方式。記得之前讀過的”第二座山”也是探討類似概念,許多社會定義的人生勝利組,當他們躍上巔峰後,有些人走向成就他人的第二事業,從純為自我走向為他人付出,那大概就是我目前還無法理解的人生狀態吧。

最後,聽著spitz的蜂蜜幸運草插曲,我仍然不知道答案,也不知道總是想著未來職涯的我能否有個安心的答案,不過,就像頂樓加蓋podcast說的,積極的隨波逐流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