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筆記

這篇文章純粹是幫自己很珍惜的筆記習慣,寫下一點紀錄。

為什麼開始寫筆記

從小學時期開始,做筆記便是我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。

我會開始有意識地做筆記並養成習慣,部分原因是因為國小老師的指導,開始學習從借閱的課外書中,用自己的判斷來擷取重要的內容,然後抄寫在一張白紙上,而歸還書籍後,仍然可以從抄寫的筆記中學習。當時做筆記幾乎只將書上原本的敘述抄下來,不會放進自己的解讀。

在小學到國中階段左右,其實我還是不太習慣為學科特別準備筆記本,可能是考量到做筆記的能力還未成熟,所以後來我選擇先購買整理詳盡的參考書,平時聽課時,在書上寫下老師口頭強調的重點,而課後發現錯誤題目或缺乏觀念時,才回頭在參考書上特別註解出自己的想法,有時也會特別寫下自創的解題流程,因此大部分筆記都以註解的形式保存下來。不過在面臨國中大考時,因為在數理科目上遭遇挫折,也感覺自己在逃避學習某些較複雜的觀念,為了強迫自己去理解,便搬出小學時對課外書作筆記的方法,並修改成一邊看書,一邊在心裡想清楚書中的內容,然後將剛剛思考的內容重現在白紙上。保守來看,寫筆記可以強迫我專心思考,但意外的是,我發現將腦袋所想寫在紙上後,讓我能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這些想法,是個很有趣的體驗。

筆記習慣的近況

在升上高中和大學後,許多課程高度仰賴老師的板書,大概只有架構和課本接近,而敘述方式以及推導方式就有所差異,因此如果要節省課後苦惱的時間,在聽課當下就理解內容,並寫下能看懂的筆記這件事變得相對重要,因此課堂中,我通常都在快速抄下板書內容,同時分神聽老師的講解,經過多次期中考摧殘的經驗,我深刻體會到口頭講解才是老師們對這些硬知識的個人體悟,是課本上讀不到的,也是考試時考驗學生是否讀透的重點。

不過因為上課時拚命擷取資訊,所以寫下的筆記往往十分潦草,並且很像一堆知識碎片倒在白紙上。我的習慣是盡量在課堂結束當天,撥出時間將課堂筆記重新整理一份較整齊的正式筆記。關於怎麼做正式筆記,至今我仍記得大學普物課時,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:”作筆記的時候,要想像自己正在教導一個不懂這堂課內容的人,用這樣的心態來寫每一份筆記。” 依著教授的指示,我覺得每次做筆記都像在和某個學生對話,能讓我再次梳理各項知識碎片的順序,並在正式筆記上用自己的話串起這些內容。

即便現在上課不再是生活重心,每當讀到一些啟發良多的書,或是碰到一些想研究的課題時,還是會習慣在閱讀資料後記錄摘要和想法。但也漸漸意識到長大以後,面對的資訊來源遠比在學校聽講來的多元,例如部落格文章、podcast等等,另外最讓我感到困擾的是,學校課程是一套經過計劃的學習系統,但想研究的課題,往往是在閱讀大量的資料後,才慢慢在腦中形成架構並發展而成。因此用舊有的筆記思維來應對時,每天都感覺資訊在腦中攪在一起,也更習於逃避去整合這些匆匆寫下的筆記。最近接觸了卡片盒筆記法,感覺像是在日常中將資訊先收集起來,之後才找時間靜下心來排列知識的關係,可以觀望看看使用時機。

筆記工具們

隨著年齡增長,不知不覺也學習了幾種用來做筆記的工具,而且拜科技所賜,使用電子筆記確實補足了紙筆筆記的不足之處。目前我常用的工具可以非常粗略的分為紙筆、notion筆記、電子手寫筆記和推特,對於這些工具的看法和使用動機,簡單敘述如下:

紙筆

用了十幾年的工具,並且有著其他工具難以企及的極度便宜優點,買了一包影印紙可以寫一年,雖然很對不起地球樹木。現在其實很少用紙筆寫筆記,一方面是難以搜尋,基本上只能憑藉腦袋模糊的印象來找,另一方面是修改困難,有時想補充或大量刪改內容,首先得先過自己對筆記的完美主義審查,然後需要費工夫用立可帶塗改,甚至只能摸鼻子重寫整張。最後一根稻草,沉重的紙本筆記簡直是搬家惡夢。

notion打字筆記

其實我曾經棄用notion一次,但後來修了一堂教材為投影片的課程,看著大量圖片和文字,再看看其他還沒寫完的作業,才決定用打字來加快速度。使用後發現,對於以板書為主的課程,用紙筆畫圖和寫方程式會更方便,而notion筆記則適合這類教材為電子檔的課程,另外,notion可以在筆記中插入youtube影片,也可以快速整理老師提供的文字內容,而且在筆記完成後,考前可以透過行動版隨時複習,彌補紙本筆記難以即時查閱的缺點。

在這次嘗試後,我開始在notion上建立一些常需要即時使用,或是想法仍為形成雛形的筆記,例如程式碼筆記 (好喜歡code block的一鍵複製功能)、實驗工作日誌或文獻閱讀筆記等。

現在回頭看,使用notion筆記的最大收穫,應該是讓我有機會學習一些latex和markdown吧。

電子手寫筆記

這裡的電子手寫筆記,指的是用平板和筆手寫而成的,定位大概介於紙筆和notion筆記之間,可以上傳到雲端來即時查閱,也可以搜尋手寫內容,但要大量刪改時也不容易。目前我是用電子手寫筆記取代紙筆筆記,畢竟出門不必背著一堆活頁紙的生活確實愉快許多,另外,因為用手寫方式來寫計算過程,還是比打字快上許多,因此課堂筆記大多還是會用手寫筆記的方式留存下來。

目前有些困擾的是,因為習慣用notion整理文獻筆記,反而不習慣用手寫批註的方式讀論文,有點擔心之後不太需要修課後,電子手寫筆記的定位該何去何從。

推特

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蒐集資訊的管道,可以透過按愛心或轉推來保存有意思的推文,或者追最新的動漫畫消息。不過我更喜歡推特那種難以描摹的無壓力發文感,追番前中後往往能產生大量心得廢文,而最近也習慣將聽完很喜歡的podcast節目直接分享成推文,並且順手寫點筆記。

最近才發現可以用from: my_account key_word的方法來搜尋自己的推文,方便撿回以前的推來整理成文章。